我是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24班的黄语涵,作为一名师范生,能够拥有在新疆察布查尔县这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上任教的机会,既是荣幸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历练。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,让我深感自己不仅可以是追梦者,亦可以是呵护花朵盛放的筑梦人。
一、心中有梦,眼中有光
察布查尔县位于祖国的大西北,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壮丽的自然风光。初次踏入这片土地,面对陌生的一切,我的内心既有兴奋也有忐忑。在这里,我将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,成为学生们知识的引导者和心灵的慰藉者。对于刚出校园的我而言,学校分配的政治、历史和普通话三个科目的教学任务无疑是一种挑战,我有些忐忑不安,我真的能做好吗?但教务处主任董洁老师亲切地对我们说:“非常欢迎你们来到新疆,来到我们职业技术学校,十分感谢你们来帮助我们的孩子。你们放心大胆地教我们的孩子,他们是非常渴望知识的。”
我备受感动,这也正是我来的初心与使命。从那一刻起,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,无论过程有多么艰难,无论遇到什么问题,我都要以饱满的热情去面对,去解决。我坚信,我一定能做好,而且能做得更好。
二、教书育人,用心播种
每天早晨,迎着晨曦,我步入教室,看到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,心中的使命感油然而生。虽然起初有些许生疏,但在老教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,我迅速找到了教学的感觉。触动我内心的,是在课堂即将结束时,一位学生轻轻地走到我面前,递给我两根棒棒糖:“老师,我们很喜欢你,你教的很好。”那一刻,所有的担心都被这句话所治愈。我意识到,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的角色,更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,是倾听者、陪伴者和引路人,是孩子们的朋友。
特别是在政治和历史的教学中,我尝试结合当地的特色,融入更多生动的历史故事,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。而针对普通话的教学,我则选择通过趣味化的语言游戏和日常对话练习,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。
三、教研共进,与同共行
除了课堂教学,我还积极参加了各种教研活动,与学校的老教师们深入交流教学心得。这些经验丰富、慈祥可敬的前辈们,不仅在教学方法上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,还分享了许多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,让我受益匪浅。在他们的指导下,我对如何更好地传递知识、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四、跨文化交流,搭心灵桥梁
在察布查尔县,我遇到了一群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,他们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孩子,对于普通话可能并不熟练。我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了普通话角,鼓励大家用普通话进行交流,这样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能力,也在无形中拉近了彼此心与心的距离,促进文化的深入交流与相互尊重。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,每一份付出都传来回响,每一个梦想都能够绽放。
有一个孩子让我印象深刻,他就是巴格江,班上出了名的“捣蛋鬼”,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接触,我发现,巴格江的调皮更多的是出于对认同感的渴望,而非故意使坏。于是,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心头——为何不让这位“捣蛋王”担任课代表?很快,巴格江成了历史课的课代表。起初,同学们对他担任此职务表示怀疑,连他自己都似乎不敢相信。然而,正是这份突如其样的重任,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责任感。第一次收发作业,他比任何人都紧张,生怕出差错。在一次次小心翼翼的操作后,他不仅顺利完成了任务,还得到了全班的认可。那一刻,他眼中闪过从未有过的光芒——自信与成就。更让人惊喜的是,课堂上的巴格江不再是那个分神的少年,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好学者。他对知识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渴望,积极发言,勇于提出疑问,那份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令人动容。
巴格江的故事告诉我,给予信任与机会,往往能激发出人意料的火花。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点燃希望的火种,照亮孩子们前进的道路。
五、志愿服务,小小课堂
在周末,我与同事们也常来到犀利妈妈石榴籽小课堂,为这边的孩子们开展“趣味数学”“想象力大爆发”“专注力小达人”等丰富多彩的课程,用一个个小游戏培养孩子们的能力。我们也用心辅导孩子们完成作业,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,一份份真挚温暖的眼神,心底被暖意填满。在我看来,这正是石榴籽小课堂的意义所在——它不仅仅是一个提供教育资源的空间,更是一座连接孩子们心灵的桥梁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感,学会互助与共享。石榴籽小课堂的存在,让我们有机会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自信与梦想的花种,相信在未来某一天,它们定会在各自的生命中绽放出璀璨的光彩。
六、支教感悟,情深意长
回首这一段经历,我深刻地感受到,作为一名教师,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,更要有耐心、爱心和责任心。在这里,我学会了如何倾听学生的心声、如何因材施教,更重要的是,我体会到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燃起希望之灯,指引方向,照亮孩子们的未来。支教的经历,像一颗种子,在我的心里种下了深深的教师情缘。未来无论走到哪里,我都会带着这段宝贵的记忆,将爱与知识的光芒继续传播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