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期社会实践(四)|赓续红色血脉 赋能乡村振兴

脚踏红色热土,心怀青春使命。近期,马克思主义学院“博爱青春”志愿服务队奔赴多地,循着纪念馆的革命足迹、深入社区基层走访,把红色故事讲到田埂上,把青年担当播进泥土里,为乡村振兴再添一股澎湃动能。

新四军纪念馆:瞻仰红色印记 感悟军民情深

团队首站走进盐城新四军纪念馆,开启了一场红色精神的寻根之旅。成员们在一件件历史文物与一幅幅鲜活图片前驻足凝视,认真聆听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,深刻体悟“人民至上”的价值理念。这场沉浸式的红色教育,为后续的乡村服务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
参观结束后,思政242班卞鸿月感慨:“革命先辈用生命守护人民,我们更要用实际行动服务人民,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。”带着这份深刻的感悟,实践团队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,踏上了服务乡村的实践征程。

滨海烈士纪念馆:宋公堤魂永铭记 时代使命勇践行

随后,团队怀着崇敬之心走进滨海县烈士纪念馆,继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。抗日战争展区内,军民共御外侮、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深深震撼了每一位成员,仿佛将大家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。

团队成员还集体观看了专题片《宋公堤》。影片生动讲述了1940年,在共产党领导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支持下,县长宋乃德同志克服重重困难,联合新四军与广大群众,历时78天修筑起长达45公里的海堤,成功抵御海啸、保卫家园的感人故事。

思政243班贾梓诺参观后感慨道:“展柜中那支带着弹痕的步枪和浸染血迹的日记本,让我真切地感受到‘英雄’二字的分量。他们也曾是普通的年轻人,却在危难时刻选择了无畏与奉献。而《宋公堤》的故事,更是共产党人‘一心为民’最生动的写照,无论多么艰难,他们始终把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,这份担当令人动容!”

阳光社区社会实践:青春志愿行乡间 乡村振兴启宏愿

带着红色洗礼的感悟,团队随即深入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阳光社区。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成员们与干部聚焦乡村产业发展、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等核心议题进行讨论。通过入户走访与集中座谈,实践团队同学们深入了解老年群体在生活照料、医疗保障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与期盼,详实记录其生活状况。

团队成员常文博在整理《乡村振兴与盐城乡村发展情况调查问卷》时,发现一位老人写下的心愿:“想学会用手机,想常看到在外打工的儿子。”短短一句,道出了老年群体跨越“数字鸿沟”的迫切,也饱含着对亲情的深切渴望。为此,团队立即在阳光社区开设“银龄小课堂”,手把手教老人使用视频通话,让屏幕成为连接亲情的桥梁。

队长马羽萱在总结时表示:“一张问卷只有几页纸,却承载着乡亲们的真实心声。这让我深刻意识到,只有用脚丈量民情,用心回应民意,才能把‘人民至上’四个字落在每一个可操作、可感知的行动上。”

推普计划社区宣讲:规范语言文化,争做“语林啄木鸟”

在关注乡村老年群体需求的同时,团队也注重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。“博爱青春”暑期志愿服务团队联合大学生理论宣讲团,深入乡村开展了一场“规范语言文化 争做‘语林啄木鸟’”为主题的宣讲活动。

宣讲团成员充分发挥师范专业优势,以方言故事为切入点,向村民讲述当地语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价值,通过趣味互动,引导村民认识乡音、亲近乡音,鼓励他们积极参与“啄木鸟行动”,唤起大家对本土文化的重视与热爱,共同为乡村语言文化的规范贡献力量。

宣讲结束后,许多村民纷纷表示,此次宣讲更加明确了规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。他们意识到,语言文字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,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。今后他们将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,从自身做起,从点滴细节入手,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。

每一次驻足瞻仰,都是与先辈的隔空对话;每一次俯身倾听,都是对民心的深情回应。这个夏天,“博爱青春”志愿服务团队用脚步丈量初心——从红色印记中汲取力量,在基层实践中践行使命,让“人民至上”的信念之种,在青春的沃土上茁壮成长!


技术支持: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·网络科

地址:(新长校区)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南路2号

邮编:224007

联系电话:(00)86-515-88233012